認識焦慮症-接下來,到底會發生什麼事?

焦慮是人類常見的情緒之一。這種源於對「未來」的擔心,一旦過頭,就會妨礙我們的日常表現、影響生活品質。這期的心靈點滴將從焦慮的症狀開始介紹,讓各位讀者更熟悉這個情緒,並進一步學習焦慮舒緩的實用秘訣。

認識五種焦慮症的面貌

緊張、害怕、擔憂都是「焦慮情緒」的一部分。一開始,這些情緒其實是正常的。但當這些情緒變得太強烈、持續時間過長,最後則會發展為毫無根據的驚恐和慌張。在精神醫學領域,我們又把焦慮依據不同性質、對象,再細分成五大類:廣泛性焦慮症、畏懼症、強迫症、恐慌症、壓力後創傷症候群。

第一類稱為「廣泛性焦慮症」

這是一種最常見的焦慮。在生活、工作、家庭等領域,不論是大事還是小事,廣泛性焦慮症患者都會「異常」焦慮、「過度」擔心;還常伴隨著不耐煩、不專心、易怒、失眠等現象。

第二類稱為「畏懼症」

畏懼就是「害怕」的意思,或稱「恐懼症」。一般來說,遇到可怕的情境會害怕是正常的。但若這種害怕太過嚴重,就可能被定義為「病態的害怕」。社交恐懼症就是一種過度害怕社交情境的狀況,患者總認為別人在看他、嘲笑他(即使現實不是這樣),溝通時結結巴巴,無法對多人說話。嚴重時還會出現心悸、暈眩、呼吸窘迫、汗流浹背等症狀。

第三類稱為「強迫症」

患者生活常出現「強迫想法」或者「強迫行為」。剛開始只是一直想、一直擔心,後來演變為無法控制這些念頭,念頭一出現就開始焦慮。只有透過執行「強迫行為」,才能消除這種焦慮感。患者常懷疑自己看到、摸到的東西(是否乾淨、整潔),要反覆檢查、清洗,直到「對」或者「夠了」的感覺出現才能停止。

第四類是「恐慌症」

是身體突然焦慮到爆表的急性狀態。也就是說患者平常好好的,但遇到突發狀況(通常是患者本身就害怕的狀況),像是進入狹小空間、隧道、電梯等,強烈的焦慮突然出現,使患者覺得自己快要死掉的恐怖感覺。

第五類稱為「壓力後創傷症候群」

患者因為遭遇創傷,無論是天災人禍,創傷事件之後,會出現反覆回憶痛苦的記憶、難以入睡、過份警覺、疑神疑鬼的現象。

焦慮vs.焦慮「症」

適當的焦慮是正常的。是我們在面對各種壓力時,本來就會感受到的。適度的焦慮還能引導我們趕快去做該做的事。像是因為要報告而緊張,我們會在上台之前多練習幾次。這就是焦慮的「實用面」。不過,如果長期處於高度焦慮狀態,我們的身體反而會吃不消,這種狀況很可能演變為大家常聽見的「自律神經失調」,進而對心血管、呼吸、泌尿、呼吸等系統造成影響。

判斷焦慮是否過度嚴重的方法

要知道焦慮是否正常,可以從「焦慮有沒有影響到生活」來判斷。焦慮「症」的焦慮是「過分的焦慮」,超出合理範圍、揮之不去,自己多半控制不了,因此會影響日常生活。以強迫症來說,一般人出門前會檢查門窗、瓦斯,但強迫症患者可能檢查一次還不夠,再三檢查之後好像有比較安心;可是,出門沒多久,又開始牽掛,想再回家查看。根本無法上班,工作頻頻出錯,後來只好辭職。這樣就是焦慮影響了生活。

如何改善生活中的焦慮

焦慮情緒若能透過適當抒發,就不會一直「累積」,久了身體才不會出問題。跟著我們整理的幾個要點,從平日生活裡,一起來釋放壓抑、舒緩焦慮:

常常檢測自己的壓力狀態,不當「悶鍋」。
把放鬆當作「功課」,像是找時間出遊玩樂、和朋友聊天談心、從事休閒活動。
確保身體得到充足睡眠,作息規律、不熬夜。
學習放鬆身體的方法,像是深呼吸,冥想、瑜伽、按摩等。
養成運動習慣。
飲食上,盡可能以清淡、易消化為主。不使用「刺激性」物質,如菸酒、辛辣食物等。這類物質可能讓交感神經興奮,反而讓焦慮症狀更嚴重。

結語

焦慮是非常常見的症狀,透過適當的壓力紓解,往往都能夠緩和。不過,當我們承受的壓力太大,焦慮就會變成「症」,這時可能就需要專業人員的協助。同時,員工協助中心的專業心理師,也能陪伴大家一起面對、處理焦慮情緒,歡迎各位有需要的同仁善加利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