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書介紹-情緒勒索

書名:情緒勒索 -那些在伴侶、親子、職場間,最讓人窒息的相處
作者:周慕姿  出版社:寶瓶文化  出版日期:2017/02/02

 

「情緒勒索」(Emotional blackmail)源於西方心理學領域,但其實在華人文化也很常見。有時,我們為了維繫與重要他人的關係,避免被貶低、減少焦慮,而逼迫自己去做一些不想做的事。這次的新書推薦,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情緒勒索的概念,重新找回自己的界線。

勒索?

在介紹情緒勒索前,我們先來看看一些經典的「勒索」話語:

●你如果堅持要這樣,我就死給你看!
●你怎麼可以這麼自私,我們不是好朋友嗎?
●養你這麼大,真是一點用也沒有,我真是個失敗的爸爸…
●如果你愛我,就照我的意思做,好嗎?

拆解「勒索」劇本

勒索的原意是:「透過威逼恐嚇等行為從受害人意圖獲利。犯罪者通常手持把柄或黑材料以恐嚇受害者,若受害人不服從犯罪者要求,犯罪者便會要脅公開相關黑材料」。若將這樣的概念應用在人際關係上時,便構成了類似的「情緒勒索」。

根據心理學家Susan Forward的說法,情緒勒索的定義是:「甲方無法為自己的負面情緒負責,而以威脅或利誘來企圖掌控乙方,迫使乙方順從,達到自身目的」。

勒索的手段

當甲方要對乙方進行情緒勒索時,通常會製造三種情緒給對方(不一定全部都會用到),分別是恐懼感、義務感與罪惡感。而周慕姿則針對台灣民情的探討,發現情緒勒索在台灣的樣貌,往往是:

●挑戰對方的自我價值:你這樣做是「對」的嗎?
●製造對方的罪惡感:你這樣做真的「應該」嗎?
●威脅對方的安全感:你這樣「下場會好」嗎?

誰容易被情緒勒索?

研究發現,對對方太在意、容易自我懷疑、害怕關係會結束、害怕被討厭,覺得一切都是自己的責任,以他人需求為優先考量、無法拒絕他人、過度渴求他人肯定等特質,都非常容易成為被勒索者。這種把自尊建立在他人身上的人,常讓人感覺患得患失,為了保留一段關係,習慣性的犧牲自己。

職場也有情緒勒索

根據國內研究,職場的情緒勒索者,依常見程度排名依序是:上司(43%)、客戶(25%)、同事(17%)。此數據也反映出,勒索者與被勒索者之間,通常有一定程度的關係。而這關係往往伴隨「權力」或「地位」的不對等。像是上司、客戶通常是權力比我們還高的人,因而能對我們情緒勒索;在面對地位、權利比我們低者的勒索,我們通常比較有辦法能忽視,進行必要的處理。

破解情緒勒索:先把自己的感覺當一回事

通常,破解情緒勒索的難處在於,當事人「並不知道」自己正被情緒勒索。因此,練習「感覺自己的感覺」,便是關鍵的第一步。通常,被勒索者往往擅長感覺「別人的感覺」。因此,第一步白話的說,就是練習「你如何感覺別人的感覺,就那麼感覺自己的感覺」。

你可以透過這幾個問題,觀察自己是否正被對方給勒索著:

●對方是否讓你感覺,他的感受比自己的重要?
●對方是否讓你感覺,你有義務與責任滿足他?
●對方是否讓你感覺,你必須要聽他的話,不然會有不好的下場?

行動之前:反思時間

若你發現這是情緒勒索,透過下列問題的澄清,試著替自己找出最好的作法。不過,在行動前,請保持冷靜。

●這件事情是怎麼發生的?和我有關嗎?
●誰是真正該負責的人?
●如果我介入了,會對整件事情有什麼影響?
●我目前的計畫是?有替代方案嗎?
●怎樣的條件下,我會去做?怎樣的底線下,我不會去做?
●如果過程遇到狀況、不如預期,我可以找到其他資源和協助嗎?

結語

職場、家庭中,難免會遭遇情緒勒索。面對這樣的狀況,除了透過上述的引導,試著與自己做更多的對話之外,也歡迎各位同仁夥伴多加利用員工協助中心的服務,由專業的心理師來陪伴你面對各種人生的難題,找回更快樂的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