犯錯並不純然是人類的「缺陷」,也不該是從人生中完全「消滅」的概念。某種程度來說,犯錯其實是身為人就具有的本質。很多時候,多虧有了錯誤,我們才能修正對自身的理解、對這世界的看法。跟著這期心書推薦來讀讀《犯錯的價值》這本書,重新思考犯錯的意義。
書名:犯錯的價值:別只想找「正確模式」,記得存下「失誤紅利」!
原文:Being Wrong: Adventures in The Margin of Error
作者:凱薩琳.舒茲
出版社:大寫出版
出版日期:2016/01/28
●作者簡介
本書作者為紐約客雜誌編輯凱薩琳•舒茲,書中深刻探討錯誤的基本人性面,引用了諸多哲學家的至理名言,以及生活上的實例,再融合心理學觀點陳述。
在開頭的楔子就以班傑明•富蘭克林所說的話來鋪陳:「關於人類錯誤的歷史,在全面考量後,遠比『找出錯誤』來得更有價值也更有趣。」
●閱讀前導
本書將不斷出現許多「搞砸了」的笑料與故事──你將會看見,發現自己的錯誤叫人震驚困惑、讓人感到既好笑又困窘、令人受傷、讓人開心、得到啟發甚至改變一生,有時候變得更差,有時候變得更好……。
最終,舒茲要你我正視我們一生中最常遇到(可是又最不愛談論)的經驗:
培養對錯誤的親密感受,增加討論錯誤的用語,拓展檢討錯誤的興趣,同時對常受到冷落忽略的「犯錯經驗」多加著墨。我們該抱持的信念是:不經一事,不長一智,下次我們就會弄對了!
●我們可以試著轉換對「失誤」的看法
從小到大,我們都一直被鼓勵「做對」的事。「知道自己是對的」,會為我們帶來很棒的感覺。但是,這種一直鼓勵自己待在「正確」的地方,反而像是舒適圈的陷阱。會不會,在「搞砸」的這個舒適圈之外,我們才有機會展開一場「美麗的冒險」呢?犯錯令人面臨困難,變得謙卑,甚至還可能讓人深陷危機,不過到頭來卻是一場寫滿故事的旅程──何必再用這麼不愉快的角度來看待錯誤這回事呢?
●犯錯,其實也能帶來好處
面對錯誤,我們才會發自內心的謙卑起來。因此,犯錯之後,我們的世界觀、人生觀才有機會被好好地檢視與思考。這也是為何許多人在犯錯之後,反而展開一段人際關係修補之旅的原因。
想把事情做好、表現優秀,這種想法本身沒錯。但我們的教育、成長環境並沒有告訴我們的是:在真的做好之前,我們常會犯錯。而且,犯錯也是重要的過程。當我們沒有機會得知這樣的「真相」時,反而只會關注在犯錯時所產生的負面情緒,覺得犯錯是可恥的,所以我們時常會有「要成為優秀的人,就不能犯錯」的錯覺。只是我們沒有看到的真相是:那些非常優秀的人,過去曾經跌倒過多少次,才換得這樣的成就。在這個不鼓勵「談論犯錯」的社會,我們更是沒有機會聽見這些真實的故事。
●不要因為怕犯錯,而什麼都不做
事實上,要完全不犯錯最容易的方法,就是「什麼都不做」。但我們也知道,這並不是最好的做法,本書作者也認為,我們身而為人的價值,跟犯錯其實是無關的。也就是說,我們不會因為犯錯而失去價值。反而,是那些本來就覺得自己沒有價值的人,才更會因為害怕犯錯而裹足不前、什麼都不敢做。不過犯錯後,最重要的是學習到如何真正的『修正錯誤』,解決犯錯所造成的問題,這樣失誤的經驗才有意義,而非只是勇於認錯,卻仍然在同樣的錯誤上一錯再錯。
●如何修補自己犯的錯
倘若犯了錯,我們可以試著用這六個原則來思考這一次的錯誤,繼續往下走:
1.理解自己的錯誤:問問自己,為何犯了這個錯?如何才能避免再犯相同的錯?列出導致錯誤的原因,並練習清楚的表達。
2.負起責任:解釋發生什麼事,盡可能客觀陳述、不指責別人、也不要自我防衛。
3.告訴對方你學到了什麼:經由這次錯誤,你發現了什麼。利用這樣的誠實,告訴對方你願意學習、對錯誤保持開放。
4.思考犯錯帶來的價值:事件過後,你有什麼可能性會變得更好嗎?讓自己與相關的人理解到犯錯背後可能有的價值,並承諾此錯誤不會再發生。
5.表達感激:感謝對方願意聽你做解釋。
6.繼續前進:把問題解決後,繼續往前。
心書推薦與各位夥伴分享的這本好書,作者在TED大會上也曾演說過,若時間不夠,也來看看作者的短講:
●結語
身而為人,犯錯在所難免。善用每一次過錯的機會,重新檢視自己,或許是更有幫助的想法。如果在生活中,在面對錯誤或在遭受到打擊卻不知道如何重新開始、深感無助,員工協助服務中心裡的專業心理師,也能提供大家一些協助,歡迎大家多加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