畫一條線-找回自己舒適的位置

心理界限(psychological boundary)

指的是「自己能夠接受的極限」。一旦超過這個特定範圍,我們就會感覺被勉強、被逼迫。透過心理界限的建立,我們可以妥善控制情緒進入自己內心的程度,保持一個適合與外界互動的距離。該如何畫一條適當的界限?我們將在這次精選文章與大家分享。

回憶國小的「楚河漢界」

還記得在國小唸書時,座位設計都是兩人一張桌子。老師總會刻意安排男同學、女同學一起坐。這時,桌上往往會浮現一條用粉筆偷畫上的「楚河漢界」。誰若超過這一條線,誰就「犯規」。可能要接受對方的處罰。處罰可以只是白眼,也可以是互相斥責、打罵,或者警告式的把對方的東西「推回去」他的位置。

什麼是心理界限

事實上,這就是界限的概念。界限指的是,對自己來說,怎樣是可以、怎樣不行的一道分野。只是不同於桌上的線,心理界限往往是看不到的。因此,很可能發生的狀況是:你被踩線了,自己不知道;或者反過頭來,你踩了人家的線,自己卻沒發現。正因如此,練習思考自己的心理界限,對當代人來說,其實十分重要。

被踩線的感覺

當我們被踩到界限時,最常有的兩種感受是「憤怒」與「愧疚」。憤怒的原因是,有人踏入我們的界限裡,我們本能的一種保護反應,希望藉此對方可以離開,或者調整、改變他的行為,好讓彼此再次回到平衡。而愧疚感會出現,則可能是因為當對方踩到我們的界限時,我們處在一個「希望對方遠離」卻又覺得「自己怎麼會這樣想,真是不應該」的矛盾情緒裡。

為什麼界限很重要

生活在世,很多時候我們會想「做自己」。不過,做自己的過程中,最大的阻礙,其實是我們很多時候更想「做好人」。當我們心理界限不明確時,很容易就演變為無止盡的做好人,一直讓步,一直把心理界限往後縮。

當我們太久沒有好好做自己時,我們會感覺跟自己是疏離的;同時,上面提到的憤怒、羞愧情緒也會一直累積。這對我們身心健康來說,都是十分不利的狀況。事實上,當我們一直讓步,把自己的界限藏起來,一直讓對方踩進來,其實對雙方來說,都是不利的溝通模式。

該如何思考自己的心理界限

在與他人互動時,請練習問自己下面幾個問題:

1.對方是誰?整體來說,與對方相處時,我最常有的感受是什麼?

2.如果你發現與某些人互動時,憤怒、羞愧的感覺經常出現,對方很可能就是常常碰觸到自己心理界限的對象。

3.從那些常常踩到自己心理界限的人中,先挑出一位對你來說影響比較大的來思考。

4.回想過去互動的時刻,有沒有在哪些情況下,你感覺是最不舒服的?那個時候,對方做了什麼?或者,對方沒有做什麼,而你期待對方這麼做?以及,對方當時是否要你做什麼,而你並不覺得自己應該這麼做?

5.在「不舒服的互動」中暫停一下,如果可以重新來一次:(一)你覺得自己當時做些什麼之後,自己會感覺比較舒服?(二)你覺得自己當時如果向對方說了什麼,自己會感覺比較舒服?

6.利用上述四個步驟,整理出一套屬於自己的「界限感」,讓自己能夠清楚地回答:「對我來說,什麼樣的行為是可以、而怎樣的行為是不可以的」。

結語

無論在家庭、職場裡,心理界限其實都是相當實用且重要的觀念。期待透過這次的介紹,引導大家對這個觀念做更多的思考與討論,讓自己的心理界限愈來愈清楚。